「自然步道集章挑戰!」將推介6條山徑路線供參加者到訪並完成指定任務。有些路線是綠惜地球「自己山徑自己修」義工隊曾進行山徑維修的地點,我們希望透過本次活動,讓更多喜愛在香港大自然旅遊的你,了解更多自然山徑背後的故事,更鼓勵大家身體力行回饋自然,愛惜自然山徑。
旅程由大棠山道上山,兩旁是大欖植林區,走在樹林中,仍可不時觀察到該區脆弱的地質。沿途天然山徑沖刷嚴重,近年漁護署採用了多種方式進行復修工作。而「千島湖清景台」是甚受遊人歡迎的觀景台,將大欖涌水塘的全景盡收眼底。大棠楓香林也是每年秋冬季熱門的紅葉觀賞區,政府每年均會於網上更新紅葉情報,方便公眾前往欣賞。而黃泥墩水塘亦是值得一訪的小水塘,景色怡人。
*註﹕留意此路線並不經大棠楓香林,於大欖林道-大棠段及伯公坳段的「T」字路口轉入伯公坳段往麥理浩徑標距柱M178方向。
路線:
大棠山道 ➡ 大棠燒烤場 ➡ 麥理浩徑第十段 ➡ 千島湖清景台➡ 黃泥墩水塘➡ 楊家村➡ 十八鄉黃泥墩村村公所
長度 :9.4公里
時間 :4小時
難度: ★★★☆☆
補給點: 大棠一號燒烤場 (小食亭)
免費斟水機:大棠一號燒烤場 / 大棠六號燒烤
無痕提示
千島湖清景台
介紹點位置
大棠的地質屬花崗岩,抗蝕力較低,容易風化。因此,沿麥理浩徑第十段前往清景台的路上,山徑的表土亦偏向沙質,會看到不少山徑修復的痕跡。
石籃
「石籃」是一個由漁護署的山徑師傅設計出的修復工具,以低成本及低人力的方式修復沖蝕坑。方法是以麻繩編織成網狀袋,在內放入石塊後把袋口紮緊,然後把紮好的石籃放在沖蝕坑,稍作固定。下雨時,雨水會帶著沙土沖至石籃上方、沉積。一方面利用自然水土流失的過程,回填沖蝕溝的沙土;另一方面可作緩衝,減緩水對下方山徑的沖刷。
2019石籃修復
一段時間後,石籃後方有泥土重新堆積
伯公廟又稱白虎廟,就是村民祈求路上平安而建成的小廟宇。當年不少村民聚居於大欖村、關屋村及田富仔村三條村落(又稱西、中、東白虎坳),於是居民在各村必經之路共建了三間同類廟宇,以保各村民往返市集時平安。
這三間廟宇雖然都小小的,但都各有特色, 現在位於麥理浩徑第十段及大欖自然教育徑上,繼續守護行山人士的安全。
因為戰後香港人口急速增加,香港開始出現嚴重水荒問題,政府開始在大欖涌谷興建水塘。大欖涌水塘工程於1952年開始,因為需要興建水壩,需要遷出大欖村、關屋村及田富仔村三條村落的居民,部份村民經政府安排遷至荃灣,即今天新村及大屋街的地方,而三間伯公廟則保留下來。
東伯公廟
中伯公廟
漁護署於2019年增設的觀景台,讓遊人居高臨下俯瞰大欖涌水塘美景。大欖涌水塘是香港儲水量第四大的水塘,是戰後第一個興建的水塘,水塘建於大欖涌山谷之間,由於谷中有多個小山,被水淹沒後散佈在湖水中,曾經是一個個的丘陵山頭,形成了湖中島的美景,因而獲得「港版千島湖」之名。
通住千島湖清景台的道路,為結合大自然環境的和諧,漁護署師傅特以當年颱風中倒塌的大樹木材作修築材料,部分更以中國傳統的「入榫」工法,毋需使用任何釘子,亦能穩固。
修復前
修復後沙土重新堆積於節制壩後方,覆蓋了原來的石塊(攝於2023年)
站在千島湖清景台,可一覽大欖涌水塘「千島湖」景色,因此很受遊客歡迎,迅速成為打卡熱點。由於遊人數量多,有人希望拍到不被遮擋的開闊景觀,便開始走出觀景台的圍欄,踏入灌木叢之中。
從航拍照片中便發現觀景台欄外的山坡幾年之間的變化,有多條明顯的小徑,並且被愈擴愈闊,植被面積卻不斷縮少。明顯的小徑誤導更多遊人越過欄杆走出山坡,增加意外風險,過分踐踏也令圍欄外的植坡進一步退化,加劇水土流失問題。
無論行山或打卡,還是敬請留在原本的山徑或景觀台上,避免自行開闢小路和破壞植被,讓美景持續。
黃泥墩水塘是一個漂亮的小型灌溉水塘,水色在陽光經常透出翠綠,十分美。水塘建於上世紀60年代,政府為了增加大欖涌水塘供水量而把附近河流截流,使元朗中游以下水量大減,影響農地的水源,所以當局另闢四個灌溉水塘,黃泥墩水塘便是其一,為八鄉及十八鄉的農民提供灌溉用水。
從黃泥墩水塘至黃泥墩村一段山徑,你可繼續觀察花崗岩地質所產生的泥土侵蝕現象,經過長年累月沖刷,有些地方形成了很深的沖溝,最深處可超過一層樓高。
及後政府在這個本來光秃秃的山大舉植樹,樹木的根部可以抓緊泥土,防止雨水沖刷時帶走沙泥,而植物的掉落、枯葉和枝幹也會腐化成新的泥土,慢慢把水土流失舒緩下來。
黃泥墩水塘附近一帶的水土流失 (照片鳴謝:山全部都係山 @hkallshan)
附近沖蝕溝深度可超過一層樓高
(照片鳴謝:山全部都係山 @hkallshan)
巴士:K66 (西鐵朗屏站 < > 大棠巴士總站)下車:大棠山道口
專線小巴:39 (元朗千色廣場 < > 黃泥墩村)
元朗上車點:位於千色廣場對面紅棉圍
下車:大棠山道口